培养方案

您的位置: 首页-> 培养方案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0-10-19 17:34:01

2020级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更新时间:2021-10-11)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茶叶生产与加工 610107(原专业名称及代码:茶叶生产与加工 0108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所属专业类

(代码)

专业

方向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农林牧渔大类

61)

农业类

6101)

茶叶生产

茶叶种植(A-01-0164)

农作物生产人员(5-01-02)

茶叶生产岗

茶园工

(四级)

茶叶加工

农产品初加工活动(A-05-0514)

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人员(6-02-06)

茶叶加工岗

品质检测岗

茶叶加工(四级)

评茶员

(四级)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茶叶营销企业,培养从事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品质检验等一线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茶文化素养,掌握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的知识,具备栽培茶树、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茶叶加工,感官审评,品质检测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以下素质、知识和能力:

1.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念、良好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

3)具有科学生产、规范操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4)具有茶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不断提升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5)具有时间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清晰的个人职业规划、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6)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基础文化知识;

2)掌握茶学基础,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基础知识及其茶俗等专业知识;

3)掌握茶树种植、茶树生理、茶树修剪、茶叶采摘的基本知识;

4)掌握我国主要茶类的传统手工制作与现代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

5)掌握茶叶精制加工基础知识;

6)掌握茶叶审评原理、茶叶检验技术及茶叶鉴赏的基本知识;

7)掌握茶叶包装、保管、储运的基本知识;

8)了解专业发展方向、规程规范基础知识。

3.能力

1)能识别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六大基础茶类及其茶俗;

2)能进行茶树种植、茶树修剪、茶叶采摘;

3)能手工和机械加工我国主要茶类;

4)能完成将毛茶加工成一定规格的商品茶的相关工作;

5)能感官审评和检验我国主要茶类;

6)能完成茶叶包装、保管、储运相关工作;

7)能获取专业发展动态、规程规范。

方向1——茶叶生产

1)能根据茶树生长情况进行肥水管理;

2)能根据茶园环境情况进行病虫害防治;

3)能根据有机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开展基本的相关生产工作。

方向2——茶叶加工

1)能制作典型名优茶;

2)能完成各地域不同种类的黑茶加工、审评、检验;

3)能根据茶叶品质评定典型茶类级别;

4)能贯通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的知识、技术,提升茶叶品质的职业岗位协调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根据我国茶业产业发展以及茶叶种植与加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基于企业调查和专家意见,通过对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人才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和归纳,为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茶叶生产与加工岗位群的要求,融入茶园工、茶叶加工工、评茶员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全国职业院校节能大赛中职组手工制茶赛项、各级各类茶业行业赛事,确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 建立本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本专业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和“三全育人”改革等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

(一)公共基础课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的通知,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教育等必修课程,还包括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设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限定选修课程。

各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如下:

序号

课程名称

目标、内容及要求

1

思想政治(基础

模块)

课程目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素养、职业精神素养、法制意识素养、健全人格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

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基础模块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部分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踏上新征程,共圆中国梦。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教学内容包括:时代导航,生涯筑梦;认识自我,健康成长;立足专业,谋划发展;和谐交往,快乐生活;学会学习,终身受益;规划生涯,放飞理想。

哲学与人生教学内容包括: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职业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包括:感悟道德力量;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提升职业道德境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尊严;遵循法律规范。

教学要求

1.本课程144学时(理论98,实践46),在一至四学期开设,每周2学时。

2.教材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4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日常考核)+实践(20分,技能考核、社会实践)。

2

 

 

 

 

语文

课程目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开设,使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主要内容

本课程包括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基础模块包括:语感与语言习得、中外文学作品选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古代诗文选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8个专题。职业模块包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微写作、科普作品选读4个专题。

教学要求

1.本课程198学时(全部为理论学习),在一至五学期开设,第一、二学期每周3课时,第三、四学期每周2课时,第五学期每周1课时。

2.教材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采取理论教学。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50分)+平时成绩(5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日常考核)。

3

历史

(基础模块)

课程目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开设。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主要内容

历史基础模块是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世界历史”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全部为理论学习),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每学期每周2课时。

2.教材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采取理论教学。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50分)+平时成绩(5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日常考核)。

4

 

 

 

 

数学

课程目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开设。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继续学习、未来工作和发展所必需的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具备一定的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主要内容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一和拓展模块二。基础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集合、不等式)、函数(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几何与代数(直线与圆的方程、简单几何体)、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初步);拓展模块一是基础模块的延伸和拓展,包括基础知识(充要条件)、函数(三角计算、数列)、几何与代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复数)、概率与统计(排列组合、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拓展模块二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促进专业学习、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的拓展内容,包括七个专题(数学文化专题、数学建模专题、数学工具专题、规划与评估专题、数学与信息技术专题、数学与财经商贸专题、数学与加工制造专题)和若干数学案例(数学与艺术、数学与体育、数学与军事、数学与天文、数学与投资等)。

教学要求

1.本课程180学时(全部为理论学习),在一至五学期开设,第一、二学期,每周3课时,第三学期每周2课时,第四、第五学期每周1课时。

2.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采取理论教学。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日常考核)。

5

 

 

 

 

 

 

 

 

 

 

英语

课程目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开设。通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日常英语的基础上,围绕职场相关主题,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不同类型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和情感,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基本的沟通;能在职场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能理解英语在表达方式上、逻辑论证上体现出的中西思维差异;在了解中西思维差异的基础上,能客观对待不同观点,做出正确价值判断;能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能了解中外文化及中外企业文化;能进行基本的跨文化交流;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能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能有效规划个人的学习,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能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提高学习效率。

主要内容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是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教学内容有自我与他人、学习与生活、社会交往、社会服务、历史与文化、科学与技术、自然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八个主题。职业模块视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教学内容:求职应聘、职场礼仪、职场服务、设备操作、技术应用、职场安全、危机应对、职业规划八个主题。拓展模块主要教学内容:自我发展、技术创新、环境保护三个主题。

教学要求

1.本课程180学时(全部为理论学习),在一至五学期开设,第一、二学期每周3课时,第三学期每周2课时,第四、第五学期每周1课时。

2.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采取理论教学。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日常考核)。

6

信息技术

课程目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当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理解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等概念和信息社会特征与规范;掌握信息技术设备与系统操作、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各种问题。

主要内容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入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初步8个部分内容。拓展模块设计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实用图册制作、三维数字模型绘制、数据报表编制、数字媒体创意、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店开设、信息安全保护、机器人操作10个专题。

教学要求

1.本课程108学时(理论90,实践18),在一至三学期开设,每学期每周2课时。

2.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4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日常考核)+实践(20分,技能考核、社会实践)。

7

体育与

健康

课程目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喜爱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能力,提高职业体能水平;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和与职业相关的健康安全知识,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发扬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增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使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主要内容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教学内容有:体能训练、职业体能、健康教育。拓展模块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类运动、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7个运动技能系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运动项目持续学练一年。

教学要求

1.本课程144学时(理论54,实践90),在一至四学期开设,,每学期每周2课时。

2.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4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日常考核)+实践(20分,技能考核)。

8

 

 

 

 

 

 

艺术

(基础模块)

课程目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艺术知识和表现技能;能运用观赏、体验、联系、比较、讨论等方法,感受艺术作品的形象及情感表现,识别不同艺术的表现特征和风格特点,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艺术的风采;能够依据艺术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描述、分析、解释和判断;能根据一个主题或一项任务,运用特定没接、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或方法进行创意表达;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主要内容

艺术基础模块是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包括音乐鉴赏与实践和美术鉴赏与实践。音乐鉴赏与实践由音乐鉴赏基础和内容、音乐实践活动等组成;美术鉴赏与实践由美术鉴赏基础和内容、美术实践活动等组成。

教学要求

1.本课程36学时(理论18,实践18),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

2.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4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日常考核)+实践(20分,技能考核、社会实践)。

9

劳动教育

课程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限定选修课,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促使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职业精神,为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奠定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要内容

本课程由劳动认知、劳动实践和职业素养三部分构成。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和幸福与中国梦的关系;劳动对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日常劳动、服务劳动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新时代劳动特质。

教学要求

1.本课程18学时(全部为理论学习),在第一学期开设,每周1学时。
2.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采取理论教学方式。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40分)+平时成绩(6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日常考核)。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并涵盖实习实训等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8门,包括茶学基础、茶树栽培与生理、绿茶加工与审评检验、红茶加工与审评检验、青茶加工与审评检验、茶叶机械使用与维护、茶叶包装与储运、茶叶精制技术。

序号

课程名称

目标、内容及要求

1

茶树栽培与生理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具有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新规范,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灵活适应行业发展变化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计划组织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我国茶树栽培历史、茶区概况;了解茶树生长规律;了解茶园建设的基本知识;了解茶树修剪原理及效应,掌握茶树修剪的基本技术;掌握茶树采摘技术。

3.能力目标:能应用茶园测产技术;能进行茶树短穗扦插繁殖、茶树修剪、茶园耕作、施肥和茶叶采收。

主要内容

茶树良种繁育技术,新茶园规划、开垦、种植、管理,茶园土壤、水分、肥料管理技术,茶树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台刈等修剪技术,茶叶采摘。

教学要求

1.本课程108学时(理论54,实践54),在第五学期开设,周课时为6学时。

2.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2

茶学基础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团队协作,创新精神;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和熏陶,提升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

2.知识目标:了解茶树的起源与传播途径;掌握我国茶叶的分类以及茶叶命名分类的依据;掌握茶叶感官审评与品质鉴定的方法;掌握茶叶的加工技术与贮藏方法。

3.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识别并进行茶叶分类;能通过面积、产量、产值等基本指标判断国内茶产业发展的现状;能基本熟悉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能识记茶叶贮藏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主要内容

茶的起源于传播、茶区分布、茶产业概况、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审评与鉴别、茶叶储存。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2,实践40),在第一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

2.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采取上机操作的方式在计算机实训室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3

绿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强化团队协作、科学生产、规范操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提高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传承茶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养成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增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提升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2.知识目标:掌握绿茶的加工、审评基础知识;掌握针形、扁形、卷曲形绿茶的手工加工、审评流程及要点;了解绿茶机械加工主体设备的操作;了解绿茶基本理化指标检验的方法及其原理。

3.能力目标:能根据绿茶的品质特征和不同绿茶加工要求选择鲜叶;能进行绿茶的杀青、揉捻、干燥操作;能手工炒制针形、扁形、卷曲形绿茶;能独立完成绿茶的审评,并进行工艺改进;能按照基本工艺进行绿茶机械制作;能进行绿茶基本理化指标检验。

主要内容

绿茶初识、手工茶基本加工工序、绿茶感官审评基础、针形绿茶手工加工及审评、扁形绿茶手工加工及审评、卷曲形绿茶手工加工及审评、绿茶机械加工、绿茶理化检验。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2,实践40),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

2.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4

 

 

 

 

 红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具有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创业的意识;增强科学生产、规范操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养成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增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提升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

2.知识目标:掌握红茶加工、审评基础知识;掌握当地常见红茶初加工技术、审评流程及要点;了解红茶主体设备的操作;了解红茶水分、灰分和主要成分的检验方法。

3.能力目标:能根据红茶的品质特征和不同红茶加工要求选择鲜叶;能进行红茶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操作;能手工制作条形、卷曲形工夫红茶;能完成红茶的审评,并进行工艺改进;能按照基本工艺进行红茶机械制作;能进行红茶基本理化指标检验。

主要内容

红茶寻源、产区扫描、红茶类别、采摘保鲜、红茶的初制工艺、工夫红茶等三种红茶的加工、红茶的审评技巧、红茶的物理与化学检验。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2,实践40),在第三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

2. 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5

青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传承茶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能适应艰苦工作需要有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

2.知识目标:掌握青茶的主要品质特征;掌握青茶加工对茶鲜叶的采摘要求;掌握青茶的初制加工工艺;掌握闽南青茶、广东青茶的手工加工、审评流程及要点;了解青茶机械加工主体设备的操作;了解青茶基本理化指标检验的方法及其原理。

3.能力目标:能根据青茶的品质特征和不同青茶加工要求选择鲜叶;能进行青茶的做青、烘焙操作;能手工制作颗粒形、条形青茶;能完成青茶的审评,并进行工艺改进;能按照基本工艺进行青茶机械制作;能进行青茶基本理化指标检验。

主要内容

青茶起源历史、产区扫描、青茶类别、采摘保鲜、青茶的初制工艺、福建青茶、广东青茶、台湾青茶等三种青茶的加工、青茶的审评技巧、青茶的物理与化学检验。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2,实践40),在第四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

2.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6

茶叶机械使用及维护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具有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创业的精神;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茶园机械的工作原理;理解茶叶初加工和精加工机械的工作原理;了解茶叶加工辅助机械的工作原理;掌握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加工技术;了解初制茶厂的环境、面积、设备要求。

3.能力目标:能使用茶园修剪、采摘机械;能操作绿茶、红茶、青茶加工机械,并进行机械维护;能用茶叶包装机械;能用名优茶机械加工生产1~2种名优茶。

主要内容

茶叶机械、茶叶加工机械、茶叶加工辅助机械、名优茶机械化生产技术、初制茶厂建设5个项目。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6,实践36),在第五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

2.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茶叶综合实训室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7

茶叶包装与储运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具有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新规范,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灵活适应行业发展变化的创新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茶叶特性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包装材料、容器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茶叶包装机械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的食品包装法规;掌握不同茶类储藏方法;了解茶叶运输常用的方式及特点。

3.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茶叶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容器;能操作几种茶叶包装机械,并能进行简单的机械维护;能选择茶叶的储藏方式,在茶叶入库、仓储、出库各环节中能够正确操作;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茶叶的运输方式。

主要内容

茶叶包装概论、包装材料与包装容器、包装设计与包装装潢设计、包装操作与包装机械、包装法规、茶叶储藏管理、茶叶运输7个项目。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6,实践36),在第五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

2. 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8

茶叶精制技术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强化团队协作、科学生产、规范操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提高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

2.知识目标:掌握绿、红毛茶的品质级别;熟悉毛茶精制的工序;熟悉绿毛茶精制工艺流程、技术参数、要求和操作要领;了解毛茶的拼配付制。

3.能力目标:;能依据毛茶情况,设计出合理的精制工艺流程;能独立进行毛茶精制操作。

主要内容

茶叶精制的基本工序、精制的主体设备、茶叶精制的工艺流程、手工精制、机械精制5个项目。

教学要求

1.本课程108学时(理论36,实践72),在第四学期开设,每周6课时。

2.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茶叶综合实训室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2.专业方向课

茶叶生产专业方向课程包括茶园肥水管理、茶树病虫害防治、有机茶叶生产技术。茶叶加工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名优茶加工技术、黑茶加工与审评检验、茶叶评鉴。

茶叶生产方向

序号

课程名称

目标、内容及要求

1

茶园肥水管理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计划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养成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环境与生物因子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掌握茶园耕锄技术、茶园施肥技术、茶园水分管理的基本知识;

3.能力目标:能进行茶园的耕作;能给茶园施肥、灌溉,并能进行低产茶园改造。

主要内容

茶园耕作与除草、茶园施肥、茶园水分管理、茶园间作绿肥、低产茶园改造。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6,实践36),在第五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2.采取项目教学法,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2

茶树病虫害防治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2.知识目标:熟悉主要茶树病害、虫害的种类,害虫的生活习性,病害、虫害以及对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掌握常见茶树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技术;

3.能力目标:能识记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诊断植物病害;能辨别茶树病害、虫害的主要种类、症状及发生规律。

主要内容

农业昆虫学基础、茶树害虫、植物病理学基础、茶树病害、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茶树病虫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6,实践36),在第三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2.采取项目教学法,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3

有机茶叶生产技术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养成安全生产、规范操作意识;强化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意识。

2.知识目标:掌握有机茶的概念;掌握有机茶生产、加工技术;掌握有机茶认证规程。

3.能力目标:能选择有机茶的品种;能进行有机茶的种植与加工;能搜集整理有机茶的认证资料。

主要内容

有机农业与有机茶、茶树良种选择、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有机茶园土壤管理、有机茶园病虫害管理、有机茶加工技术、有机茶认证。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6,实践36),在第三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2.采取项目教学法,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

3. 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茶叶加工方向

序号

课程名称

目标、内容及要求

1

名优茶加工技术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具有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增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提升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全国名优茶类的基本特征;了解六大基本茶类特种名优茶类的加工方法;掌握当地名优茶类的加工技术;

3.能力目标:能鉴别我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名优茶类的品质特征;能完成至少三种当地的特色名优茶。

主要内容

我国名优茶类的起源、产地、品质;六大基本茶类的加工技术;当地名优绿茶的加工技术。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20,实践52),在第五学期开设,周课时为4学时。

2.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2

黑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协作、科学生产、规范操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2.知识目标:掌握黑茶的种类名称及其主要品质特征;掌握黑茶加工对茶鲜叶的采摘要求;了解黑茶的初制加工工艺;掌握黑茶渥堆工序的实质及其方法技术;能描述普洱茶加工工艺;能理解黑茶感官审评的内容及其方法流程;了解黑茶基本理化指标检验的方法及其原理。

3.能力目标:掌握黑茶的主要品质特征;掌握黑茶加工对茶鲜叶的采摘要求;掌握黑茶的初制加工工艺;掌握云南黑茶的手工加工、审评流程及要点;了解黑茶机械加工主体设备的操作;了解黑茶基本理化指标检验的方法及其原理。

主要内容

黑茶的种类名称及其品质特征、黑茶的初制工艺、普洱茶的加工、黑茶的审评与检验6个项目。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2,实践40),在第三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

2.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采取上机操作的方式在计算机实训室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3

茶叶评鉴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具有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传承茶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2.知识目标:了解评鉴基础知识,茶叶品质形成过程与各大茶类的品质特征;掌握六大茶类评鉴方法与流程。

3.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鉴定茶叶品质,进行茶叶级别判定。

主要内容

评鉴基础知识、茶叶品质、六大茶类评鉴因子、评鉴术语、评鉴流程等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2,实践40),在第三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

2.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3.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为适应茶行业发展,结合职业岗位发展需求,开设的有关安全教育、社会责任、绿色环保、质量管理、规范法规、行业文化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如茶文化、茶叶市场营销、茶叶经营与贸易、茶叶商品学长嘴壶茶艺、白茶加工与审评检验、黄茶加工与审评检验、花茶加工技术、茶与健康、茶与旅游等。

序号

课程名称

目标、内容及要求

1

茶文化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对中华茶文化的学习和熏陶,树立专业自信与文化自信;养成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2.知识目标:掌握茶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掌握茶具艺术鉴赏的方法;掌握茶叶冲泡与鉴赏的方法; 掌握科学饮茶的方法和相关知识。

3.能力目标:能够描述茶叶起源与发展过程;能鉴赏茶叶冲泡器具;能进行六大茶类的冲泡与鉴赏;能够根据不同体质,设计饮茶方案。

主要内容

中国茶文化概论、中国各民族茶俗、世界各民族茶俗、茶与茶宴、茶点、茶酒、茶与茶馆。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2,实践40),在第三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2.主要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可选用其他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等,实践教学在茶艺实训室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2

茶叶市场营销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提高职业素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意识与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2.知识目标: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环境及市场细分;了解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的策略,掌握茶叶市场营销方式及五大营销模式。

3.能力目标:能进行一般的市场调研与预测;能对茶叶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初步分析;初步具备组织、策划市场营销工作的能力。

主要内容

茶叶市场的发展历程、茶叶市场主体及其分类、茶叶市场调查及选择、茶叶市场诱导与培育、茶叶市场测量与预测、茶叶营销模式。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40,实践32),在第五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2.主要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可选用其他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等。实践操作在综合实训室进行。

3. 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3

长嘴壶茶艺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养成长嘴壶茶艺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团队协作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长嘴壶茶艺的发展历程;掌握长嘴壶茶艺的基本姿势;掌握36式长嘴壶茶艺;了解长嘴壶茶艺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3.能力目标:能描述长嘴壶茶艺的发展历程;能够完成长嘴壶的基本动作;能运用长嘴壶茶艺36式进行表演。

主要内容

长嘴壶茶艺溯源、长嘴壶茶艺的基本训练、36式长嘴壶茶艺、长嘴壶茶艺健身七部曲、长嘴壶茶艺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操作在综合实训室进行。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18,实践54),在第二、四学期开设,每周2学时。

2.采取项目教学法,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4

白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养成团结协作的意识;具有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观;养成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白茶的发展历史;掌握白茶采摘于鲜叶相关知识;掌握白茶初制加工相关理论;掌握白茶的品质特征;掌握白茶感官审评相关知识;掌握白茶检验相关知识。

3.能力目标:能进行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的手工和机械加工;能熟练操作各种白茶初制机械;能够做好茶叶感官审评室以及评茶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能进行各种白茶的审评;能正确撰写审评报告。

主要内容

概述白茶、白茶的采摘与鲜叶、白茶的初制工艺、白茶的品质特征、白茶感官审评、白茶的物理与化学检验。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2,实践40),在第四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2.主要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可选用其他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等。实践操作在校内外实训室(基地)进行。

3. 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5

黄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养成团结协作的意识;具有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观;养成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黄茶的发展历史;掌握黄茶采摘于鲜叶相关知识;掌握黄茶初制加工相关理论;掌握黄茶的品质特征;掌握黄茶感官审评相关知识;掌握黄茶检验相关知识。

3.能力目标:能根据黄茶的品质特征和不同黄茶加工要求选择鲜叶;能进行黄茶的加工;能够做好茶叶感官审评室以及评茶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能进行各种黄茶的感官审评;能正确撰写审评报告。

主要内容

初识黄茶、探究鲜叶、黄茶初制、黄茶品饮、黄茶的审评、黄茶的物理与化学检验。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6,实践36),在第五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2.主要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可选用其他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等。实践操作在校内外实训室(基地)进行。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6

茶与健康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树立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助人自助求助的意识;促进自我探索,优化健康身体的意识。

2.知识目标:了解茶之药理作用;掌握茶的保健成分及功能;了解茶对常见疾病防治机制;了解茶对社会和谐的促进机制。

3.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六大茶类的药理作用;能够给不同体制的人推荐适当的茶品;能够宣传茶德箴言。

主要内容

饮茶养生、、茶叶主要保健成分、茶的保健功能、茶对常见疾病的防治机制和疗效、茶与社会和谐。

教学要求

1.本课程72学时(理论32,实践40),在第一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2.主要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可选用其他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等。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25分)+平时成绩(75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进步表现)。

3.实习实训环节

实训包括专项实训、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实习包括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1)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是本专业必修的综合性训练课程。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了解茶叶加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掌握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文化、茶叶感官审评的基础知识,具备茶叶冲泡、茶叶评鉴、茶席设计、名优茶加工、茶艺展示、茶叶包装等工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中国茶文化素质。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综合实训项目,并有机融入茶叶加工工(四级)、茶叶精制工(四级)、茶艺师(四级/中级工)、评茶员(四级/中级工)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或职业技能等级鉴定。

2)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本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了解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职责权限,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学会与人相处与合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就业观,培养诚实守信、规范操作、沟通协作、质量安全、廉洁自律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能力,全面巩固和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机动、考试),累计假期12周,周学时为28学时,每学时按45分钟计,顶岗实习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合1学时)安排,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按1周为1学分,共5学分,90个学时,选修课432学时,3年总学时数为3240。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1/3,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职业素养3门公共选修课程范围内适当调整,以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科目、必修内容和学时。专业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2/3,本专业2个专业方向课的学时数相同,均为432学时,共计24学分。顶岗实习时间为6个月,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阶段安排。本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重视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50%以上。选修课程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少于10%。

 


(二)教学安排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课程

性质

学分

学时合计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各学期周数、学时分配

考核方式

1

2

3

4

5

6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20周

公共基础课

0001

思想政治(基础模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修

2

36

36


2






考试

0002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必修

2

36

18

18


2





考试

0003

哲学与人生

必修

2

36

24

12



2




考试

0004

职业道德与法治

必修

2

36

20

16




2



考试

0005

语文

必修

11

198

198


3

2

2

2

2


考试

0006

历史(基础模块)

必修

4

72

72


2

2





考试

0007

数学

必修

10

180

180


3

2

2

2

1


考试

0008

英语

必修

8

144

144


2

2

2

2



考试

0009

信息技术

必修

6

108

90

18

4

2





考试

0010

体育与健康

必修

8

144

54

90

2

2

2

2



考试

0011

艺术(基础模块)

必修

2

36

18

18

2






考试

0012

劳动教育

必修

1

18

18


1






考试

0013

限定选修课

限选

3

54

30

24


3





考试

公共基础课小计

61

1098

918

180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0014

茶树栽培与生理

必修

6

108

54

54





6


考核

0015

茶学基础

必修

4

72

32

40

4






考核

0016

绿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必修

4

72

32

40


4





考核

0017

红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必修

4

72

32

40



4




考核

0018

青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必修

4

72

32

40




4



考核

0019

茶叶机械使用及维护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0

茶叶包装与储运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1

茶叶精制技术

必修

6

108

36

72




6



考核

小计

36

648

290

358








专业方向课

茶叶生产方向

0021

茶园肥水管理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2

茶树病虫害防治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3

有机茶叶生产技术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4

综合实训

必修

12

216

0

216


4

4

4



考核

小计

24

432

108

324








茶叶加工方向

0021

名优茶加工技术

必修

4

72

20

52





4


考核

0022

黑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3

茶叶评鉴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4

综合实训

必修

12

216

0

216


4

4

4



考核

小计

24

432

92

340








小计

24

432










专业选修课

0026

茶文化

限选

4

72

32

40



4




考核

0027

茶叶市场营销

限选

4

72

40

32





4


考核

0028

长嘴壶茶艺

限选

4

72

18

54


2


2



考核

0029

白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限选

4

72

32

40




4



考核

0030

黄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限选

4

72

36

36





4


考核

0034

茶与健康

限选

4

72

32

40

4






考核

小计

24

432

190

242








实习实训


认知实习

必修

1

30



1周








顶岗实习(含毕业教育)

必修

30

600








30


总计

176

3240











说明:

1)本专业总学时为324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学时1098学时,占总学时33.89%;选修课总计432学时,占总学时13.33%,顶岗实习共计600学时。

2)本表不含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教学安排。

3)根据茶叶采摘和加工的季节性特点,以茶叶生产任务为载体,按照茶叶生产过程和生产季节性要求设计“教学日历”,将三年学制灵活划分为学校培养季和企业培养季,形成两个完整的“学、训、产”一体化教学过程,其中1、3、5学期为学校培养季,2、4学期为企业培养季(茶季时,学生在企业进行学习与与综合实践),6学期为顶岗实习季,按教学内容统筹学校场域和企业场域,按茶叶采摘加工季节先后顺序在不同地域企业流动学习,企业培养季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开展专业课程教学。

e958e9e665bf7cf1dc2a923a01ffa1fc.png 

1 “双季双历双场域柔性迁徙式”复合化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结构图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为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专业须拥有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骨干教师为支撑、以双师型教师为基础、以兼职教师为补充”的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的有关规定,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专任教师队伍的数量、学历和职称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本专业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0:1,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不低于60%。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本专业建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级名师2人。本专业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3名,双师教师型教师6名,兼职教师常年保持在20人左右。

专业实行的小班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地域性、季节性、习惯性限制,建立迁徙式学习,组建了由学校双师型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业务骨干、民间制茶能手等组成的“师傅团”,通过遍布各地制茶企业的“师傅”和学校“师傅团”,落实实践岗位上“一对一”的企业师傅,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技术素养、管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2.专任教师

专业教师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教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师德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树栽培与管理、茶艺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以及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实行双带头人制,聘用企业、学校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和高级(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老师。从事教学工作8年以上,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国内外相关行业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具有组织开展学校专业建设、教科研工作和企业服务的能力,在本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4.骨干教师

能对本专业教师水平提高进行示范指导,能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有一线教学经验。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上,能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具有较突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能对教学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参与校本教材开发和核心课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成效显著。

5.双师型教师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有一线教学经验。从事教学工作2年以上,或者具备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能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熟练掌握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加工、审评应用问题。能熟练地、高质量地讲授本专业一门或一门以上专业课。

6.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主要从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聘任,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验,专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配备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主要设施设备及数量见下表。

1.校内实训基地

1)实训设备要求

实训设备的功能要求、数量单位是根据茶叶生产与加工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和学生数量。学校购买相应规格的仪器设备质量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有质量保证书。

实训室满足30人同时实训。

2)实训基地环境要求

实训场地的采光、照明、通风、水电气安装要符合国家规定。实训设备的安装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3)实训基地组成

校内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包括名优茶加工实训室,茶叶精加工实训室,茶艺实训室,茶叶检验实训室,茶叶审评实训室,茶树扦插苗圃,茶叶品种园等。

 

 

名优茶加工实训室

序号

设备名称

用途

单位

数量

适用范围

(职业鉴定项目)

1

滚筒杀青机

机制绿茶

1

主要用于茶叶加工学习和茶叶加工工的职业鉴定

2

方架揉捻机

机制各种茶

1

3

理条机

机制扁形茶

1

4

提香机

茶叶提香技术

1

5

三方斗烘干机

制作烘青绿茶

1

6

双锅曲毫炒干机

机制珠茶

1

7

多用机

机制针形茶

1

8

电炒锅

手工炒茶技术

11

9

乌龙茶包揉机

机制乌龙茶

1

10

乌龙茶摇青机

机制乌龙茶

1

茶叶精加工实训室

序号

设备名称

用途

单位

数量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压型机

机制黑茶

1

主要用于茶叶精制的学习

2

拣梗机

去除茶梗

1

3

切茶机

切割茶叶

1

4

双层抖筛机

茶叶分长短

1

5

平面园筛机

茶叶分大小

1

6

多功能茶叶分装机

包装

1

7

真空封口机

包装

1

8

全自动拣梗机

捡梗

1

茶艺实训室

序号

设备名称

用途

单位

数量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表演示范台

操作示范

1

主要用于茶艺师的教学项目

2

学生训练台

学生茶艺操作

9

3

茶具

茶艺学习

30

4

茶柜

放置茶具

4

5

烧水器

烧水

6

6

投影设备

教学

1

7

茶席桌布、表演服

表演

6

8

咖啡机

配置调饮茶

1

9

调酒器具

配置调饮茶

1

10

长嘴壶

表演

40

茶叶检验实训室

序号

设备名称

用途

单位

数量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液相色普仪

检测量茶多酚等

1

主要用于茶叶检验的教学

2

气相色谱仪

检测量茶叶香气

1

3

紫外分光光度计

检测氨基酸等

1

4

旋转蒸发仪

检测蛋白质等

1

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检测茶叶农残

1

6

水分快速测定仪

检测茶叶水分

1

茶叶审评实训室

序号

设备名称

用途

单位

数量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审评干评台

审评干茶

5

主要用于茶叶审评的教学和评茶员的鉴定

2

审评湿评台

审评内质

20

序号

设备名称

用途

单位

数量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3

审评杯碗

审评内质

100

主要用于茶叶审评的教学和评茶员的鉴定

4

样茶盘、叶底盘

审评干茶和叶底

50

5

投影设备

教学

6

6

烧水器

烧水

1

7

审评茶样

用于学生操作

30

8

冷藏柜

存放茶样

2

茶树扦插苗圃

序号

设备名称

用途

单位

数量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茶树穗条

审评干茶

0.1

主要用于茶叶栽培的教学

2

灌溉设备

审评内质

1

3

茶树苗圃

审评内质

1

茶叶品种园

序号

设备名称

用途

单位

数量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1

茶树

用于修剪、施肥等操作

30

主要用于茶树栽培的教学

2

茶树修剪机械

练习修剪技术

1

3

茶叶采摘机械

练习机采技术

1

4

肥料

练习施肥技术

1

5

茶园灌溉设备

练习浇水技术

1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加强工学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开展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条件和要求

校企合作关系紧密,能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能满足我校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的要求,具备先进的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

能承担我校中等职业教育、非学历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等部分实践教学任务,能接受我校有关专业一定数量的教师与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提供场地和实习实训指导人员,并能满足实习学生食宿、学习、劳动保护、卫生和酬金等方面的条件。

2)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形式

学校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设各种类型的非学历教育,在人才培训、委托培养、课程进修、技术咨询服务、信息交流、成果转化等方面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优先给予支持。

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向学校投资或捐资(捐物)参与办学,参与相关专业建设与指导,选派技术专家来校承担课程教学,单位领导或技术管理人员来校举办学术讲座。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批量接受相关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接受相关专业教师挂职参与技术与生产管理,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场所,使实习实训教学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3)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任务

①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培养学生解决技术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精神。

③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事业单位,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实训的项目均应按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进行设计,使学生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

④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学校制定共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计划。按照科学技术的发展、岗位需求的变化及学生工作岗位的定向,开发新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与培训内容。

承担对“双师型”队伍的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资料及数字资源等。

1.教材选用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按照规范程序,合理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质精品教材。

本专业率先按六大茶类生产出版系列教材,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同时,学校开发针对性强的校本教学资源,如《长嘴壶茶艺》、《茶园栽培技术》等用于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

2.图书资料配备要求

本专业相关图书资料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且定期更新。主要包括:茶叶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茶叶生产、销售相关法律法规,茶文化、茶叶感官审评、茶与健康、茶艺表演、茶叶生产与加工等技术类和案例类图书,以及《中国茶叶加工》《茶叶》等专业学术期刊。

3.数字资源配备要求

结合专业需要,建有三门省级精品课程,开发和配备一批优质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网络课程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要求。此外同步使用智慧职教等线上课程资源。

(四)教学方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教学要求,做好课程总体设计,规范编写和严格执行教案,按程序选用教材,合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做好教学组织实施。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要求,满足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定位。结合中职学生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语文等课程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开齐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开足规定学时。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教学要符合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点,满足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功能定位。结合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通过项目来组织知识和技能,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的工艺流程作为活动载体,将项目划分为多个子任务,再分析每个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以“生产型”场地为依托,以实施“项目化”教学内容为目的,真实的企业工艺流程和工具为载体,按照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岗位角色开展教学,师傅对徒弟口口相传、手手相授,体验和掌握各种工艺流程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技能。

在学校培养季,教学安排在“生产型”理实一体化功能教室完成,以真实的场景和项目任务进行教学,使学生边学边练,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在企业培养季,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作,手把手,放开手,手脑并用。

(五)学习评价

实施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素质养成的“三体合一”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根据行业的人才标准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彻底告别过去由学校单方考核,只把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式,由学校、企业、师傅、行业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课业表现、实训表现、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岗位适应能力进行立体综合评价。

按照职业能力精心设计各环节,学生自评、互评、校企联动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考核结合。动态采集数据考核技能掌握情况,素质考量贯穿教学始终。通过笔试、口试、实操、项目作业等方法,不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考核学生在实践中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并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敬业爱岗、节能环保、绿色发展、规范操作、安全生产等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六)质量管理

对接企业岗位,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职业能力标准,在注重知识、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塑造学生忠诚、敬业、奉献、诚信、自律、质量、竞争、变通、荣誉、守时、服从、主动、热情、吃苦、坚持、勤奋、责任、严谨、踏实、节约、安全为内涵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操守、职业习惯。在遴选师傅时严格把关,坚持聘请、选用行业内不但技术技能精湛,而且具备良好职业操守的名师,通过师傅的示范力量,让学生耳濡目染,在练就制茶技术技能的同时更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忠诚。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完善专业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及时开展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加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完善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九、毕业要求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职成[2010]7号)“毕业与结业”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并结合我专业的实际情况,达到以下所有要求的学生,可准予毕业:

1.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综合素质测评达到学校规定);

2.修满所规定的3240学时/180学分;

3.取得茶叶加工工、茶园工、评茶员或茶艺师(四级)证书之一;

对于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考核成绩(含实习)仍有不及格且未达到留级规定,或思想品德评价不合格者,以及未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发予结业证书。

 

十、附录

(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课程

性质

学分

学时合计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各学期周数、学时分配

考核方式

1

2

3

4

5

6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20周

公共基础课

0001

思想政治(基础模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修

2

36

36


2






考试

0002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必修

2

36

18

18


2





考试

0003

哲学与人生

必修

2

36

24

12



2




考试

0004

职业道德与法治

必修

2

36

20

16




2



考试

0005

语文

必修

11

198

198


3

2

2

2

2


考试

0006

历史(基础模块)

必修

4

72

72


2

2





考试

0007

数学

必修

10

180

180


3

2

2

2

1


考试

0008

英语

必修

8

144

144


2

2

2

2



考试

0009

信息技术

必修

6

108

90

18

4

2





考试

0010

体育与健康

必修

8

144

54

90

2

2

2

2



考试

0011

艺术(基础模块)

必修

2

36

18

18

2






考试

0012

劳动教育

必修

1

18

18


1






考试

0013

限定选修课

限选

3

54

30

24


3





考试

公共基础课小计

61

1098

918

180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0014

茶树栽培与生理

必修

6

108

54

54





6


考核

0015

茶学基础

必修

4

72

32

40

4






考核

0016

绿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必修

4

72

32

40


4





考核

0017

红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必修

4

72

32

40



4




考核

0018

青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必修

4

72

32

40




4



考核

0019

茶叶机械使用及维护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0

茶叶包装与储运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1

茶叶精制技术

必修

6

108

36

72




6



考核

小计

36

648

290

358








专业方向课

茶叶生产方向

0021

茶园肥水管理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2

茶树病虫害防治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3

有机茶叶生产技术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4

综合实训

必修

12

216

0

216


4

4

4



考核

小计

24

432

108

324








茶叶加工方向

0021

名优茶加工技术

必修

4

72

20

52





4


考核

0022

黑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3

茶叶评鉴

必修

4

72

36

36



4




考核

0024

综合实训

必修

12

216

0

216


4

4

4



考核

小计

24

432

92

340








小计

24

432










专业选修课

0026

茶文化

限选

4

72

32

40



4




考核

0027

茶叶市场营销

限选

4

72

40

32





4


考核

0028

长嘴壶茶艺

限选

4

72

18

54


2


2



考核

0029

白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限选

4

72

32

40




4



考核

0030

黄茶加工与审评检验

限选

4

72

36

36





4


考核

0034

茶与健康

限选

4

72

32

40

4






考核

小计

24

432

190

242








实习实训


认知实习

必修

1

30



1周








顶岗实习(含毕业教育)

必修

30

600








30


总计

176

3240











(二)变更审批表

专业名称


年级


生源类别


变更类型

□ 课程(包括新增、撤销及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等的变更)

□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的变更)

□ 教学进程表

□ 其他            (可自行添加)

变更原因


课程变更后情况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必修课(公共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课□)

选修课(公共限选课□     专业限选课□)

课程学时


课程学分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学期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从何年级开始实施


实践环节变更后

情况


参与讨论人员签名

 

 

 

 

 

 

 

 

 

  月   日

专业内部意见

教研组意见:

 

 

教研组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专业主任/专业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教务科

意见

教务科意见: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学校

意见

学校意见: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注:本表一式三份,经批复后,教务科存、学校、专业各存一份